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探索推行“本色德育”纪实
2011-06-10 0

   下课了,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二年级(2)班的谢任飞走出教室,把自己的小花盆搬到了学校的操场上,让花晒太阳,放学后又把花盆搬回教室。第二天,他惊奇地发现,种子竟然发芽了,并且长成了两棵小苗,这让他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地了!

  这是班主任吴征宇给谢任飞他们班布置的品德与生活的课外小作业。吴老师说,种子发芽,就像自己的宝宝出生,孕育着生命,需要用心去呵护。这是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探索出的“场景德育”新方式。

  为了把思想教育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近年来,江汉区推行“本色德育”,从孩子平时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教育他们“会学习、会做人做事”,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感受进步和成功。

  每班一本“德育记录簿”

  走进武汉市大兴第一实验小学,记者看见孩子们整齐地站在学校的操场上,伴着《感恩的心》的旋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舞动自己的双手,用手语表达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之情。

  这是该校推出的课间操。“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随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校长陈平告诉记者,推行这样的课间操,背后有一个故事。

  原来,这所学校上午课间休息,是孩子们喝牛奶的时间。前段时间,不时有寒潮来袭,孩子们只能喝冷牛奶。看到这种情况,蔡幸钰老师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小木桶,为学生们热牛奶。但是,不少学生拿到热牛奶连句“谢谢”都不说。这一幕恰好被课间巡视的学校副校长吴莹看到。

  “要让学生们学会感恩,学校便决定推广这套课间操。”吴莹说。慢慢地,学生们开始学会了感恩,吃饭的时候会主动给老师搬来小板凳,递上纸巾;老师生病了,孩子们会关切地问候。这一切都被记录在该班的《本色德育记录簿》上。 

  据了解,该区有27所公办小学,共600多个班级。为了使“本色德育”落地生根,去年底,该区教育局经过反复调研,制定编印了《本色德育记录簿》。从校长到班主任,再到门卫、食堂师傅等都参与,从孩子们一进校门就开始记录,上课、做操、吃饭、放学,记录学生每天在校的学习生活点滴。

  江汉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振威说:“从孩子进校门到放学,每名教职员工、学生、家长都要在相应位置记录学生个人和集体的细小行为方式,激励、鞭策都可以。这也为构建家校育人合力提供了平台。”

  记者在北湖小学二年级(2)班的“德育记录簿”上看到,“两个小朋友放学站队时吵架了”、“全班学生吃饭井然有序”等均记录在案。班主任周燕说,“德育记录簿”不只是由她记载,各学科教师、门卫和食堂师傅也会把孩子们的表现记下来。“以前培养学生习惯基本上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现在所有老师和后勤人员都承担起这个职责,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邬家墩小学地处汉口火车站附近,80%以上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该校校长薛娇告诉记者,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一些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选修课,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学校将教学楼的楼道口改成图书角,上面摆放着《论语》、《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图书,还有学生爱看的一些科普、童话书籍。“现在我们学校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薛娇说,“利用经典‘熏陶’后,学生像个学生,有‘学生味’了。”

  江汉区教育局局长吴克雄告诉记者,针对以往小学德育“目标空泛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重说教而忽视学生体悟”等现象,江汉区在推行“本色德育”活动中,要求各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实施“本色德育”的过程中,区教育局对学校提出“近、小、实”和特色化原则,即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细微习惯培养着手,追求德育的最大效果;每个学校、班级、教职工都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形成自身特色。

  红领巾学校探索出“场景德育”的新方式。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学校把德育视角聚焦在课堂上。“品德与生活”学科二年级上册中有一课,内容是“玩中有窍门”。为了让学生明白该在哪儿玩、怎么玩,教师上课时创设了课间活动场景,让他们自己体验。

  该校二年级(2)班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去年秋天,该班组织有学生、家长、老师参加的“亲子采摘活动”,上个月还组织大家到武汉大学看樱花,了解武大的历史,了解樱花,许下自己的心愿。

  为了避免单一的说教,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悟,天一街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繁花似锦——花与多味的生活”,让德育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内在融合。

  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武汉华中里小学在学校绿色教育的大背景下,形成了绿色德育工作体系,创建“五星德育”,守纪星、生命星、礼仪星、勤学星、健体星,将德育渗透到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做“五星”学生,创“五星”班级。

  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杨振威说,“对他们的教育形式就要活泼生动,不能把他们当作被管理的对象。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人生经验,升华道德情感,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三大项,其中每个小项各2分,共计30分,每周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只要每天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就可以奖励一颗“小紫星”。这是单洞新村小学林诗琪的妈妈,针对女儿平时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制作的一张表格。

  “女儿各方面都表现得比以前更积极了,每天按时起床,回家后独立完成作业,晚上她和我一起对她自己一天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分,如果得到25分以上就给她贴上一颗‘小紫星’。”林诗琪的妈妈说,老师也对女儿的进步给予了肯定。

  该校校长刘胜介绍,“单小之星”是他们学校开设的“家、校、社区”的立体德育模式,对学生在校的品德、学习、活动实施的全员全方位评价活动。红、黄、紫、橙星根据各项活动制定相应的得星规则。

  单洞新村小学还把德育的阵地延伸到社区养老院,实行两个学生对一个老人的定点帮扶。每周三,五年级(2)班学生张洪文都会到学校附近的单洞新村养老院去看望老人,这一切都被记录在该班的《本色德育记录簿》上:“每次我唱歌时,老奶奶笑眯眯地点着头,我摸着她的手,心里美极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老人。”

  “德育是快乐的过程!”刘胜说,随着孩子们的年龄不断增长,他们一步步学会生存、学会宽容、学会创造和协作,在不断成功中收获快乐。“当然,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这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采访手记:德育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武汉市江汉区推行的本色德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形式化,去说教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自然、朴实、有效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业进步、品质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做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真人,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职责。 

  德育必须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到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