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采购我公司的《安脉学校综合管理平台软件》
2012-06-20 0
2012年6月18日宜宾市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采购我公司的《安脉学校综合管理平台软件》。
悠久的办学历史
  宜宾市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前身为建国小学,创办于一九四五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学校。原第一任校长陈尚芳,原建国小学教师、革命烈士韩秉炀以及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曾为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建国小学自创办以来,校名也不断变更,1985年9月,建国小学创办40周年时,中共宜宾地委、宜宾行署决定将宜宾南岸南坪小学易名,恢复建国小学校名,全称"宜宾市建国小学"。 1998年5月,宜宾市建国小学更名为"宜宾市翠屏区建国小学校"。2004年11月,校名更名为 "宜宾市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
建国实验小学地处宜宾市南岸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占地132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3个,学生1954人;在职教职工7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5人,小学一级教师47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5%以上;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齐备。是翠屏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宜宾市文明单位,宜宾市卫生单位,宜宾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宜宾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宜宾市家长学校先进单位,宜宾市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北京大学实验基地,2007年成功创建宜宾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现正大踏步迈进宜宾名校行列。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新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显著,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各方面得到了稳定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6-2007学年,该校荣获翠屏区教师合唱比赛一等奖、翠屏区第十五届中小学生礼仪比赛二等奖、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区第三名、教学质量获城区小学组三等奖、06年度区安全工作一等奖、片区年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近三年中,教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1篇,国家级论文评选获一等奖论文2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省级论文评选二等奖3篇、三等奖2篇,市级论文评选二等奖2篇,区级论文评选获奖十多篇,2名教师荣获市级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和自制教具评比一等奖。在省市级赛课活动中,省级赛课二等奖1人,8人次在市级上研讨课。学生还多人次荣获国家级美术比赛奖。学校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效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显著特色
德育为首,创新机制,打造特色
  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必须有一支一流德育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在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该校更注重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做法:一是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在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等师德教育系列活动,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二是讨论制定《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实施意见》,《翠屏区建国实验小学师德考评制度》,每学年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约束教师的行为;三是完善了社会、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即采取问卷形式让家长参与教师的评选;设立"校长信箱"、"服务热线电话"; "家校联系册";四是开展了 "学生评选师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师德建设和教师师德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坚持"四个一制度",对班主任实行班级目标管理和考核。学校坚持开好"每月一次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定期向学校汇报班级管理情况),"每周对班级的纪律、卫生、两操进行评比"(将检查情况进行评向全校公布),"每学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专题研讨会","每学年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进行综合评估考核",评比出文明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并计入班主任成长档案中,实现了班主任评价的突破。
目标明确,完善制度,找准突破点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建国实验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开展好该校德育工作"12345"工程:(一个中心:优化育人环境两个重点:讲文明、守纪律三个提倡: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四个禁止:不文明用语,不文明行为,不健康的活动,不健康的书籍"五小"活动:家庭小帮手、学习小主人、同学小伙伴、守法小标兵、环保小卫士),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品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弘扬红色校园文化 建设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
为了秉承该校的光荣传统,弘扬该校的历史文化,实现"创名校、出名师、办特色"的发展目标,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该校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逐渐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校园环境建设做到了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教室布置体现了特色化;办公室布置呈现出规范化、职业化;辅助用房科学化、专业化;楼道文化体现了教育化。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张贴的名言警句,校训、校标,革命烈士雕塑充分体现了特有的文化内涵,校园环境优美特色凸现。
学校设八个文化橱窗,一个学生特长展示栏,一个评比栏,一个"教改风景"栏,成为鼓舞师生的力量源泉。
"校园之声"广播站、"小记者"站、《七彩阳光》校报等展学生特长。这些宣传平台的建设,大力创新宣传形式,挖掘典型事例,为师生提供真实可靠、健康向上的新闻资讯,用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师生。
加强阵地建设,实现特色育人
  为展现富有个性的班级风貌,我们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生命在班级中提升","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中成长"的口号,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以特色班级建设为突破口,打造该校德育工作特色。
教室环境布置特色化。学校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充分调动班主任及孩子们的积极性,重新构思、设计班级的布置,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学校多次对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不断整改、提高。如今,每个班级既有固定的栏目,又有特色的版块,各个班级新颖的构思,匠心独运的设计,无不洋溢着浓浓的特色育人氛围。
特色班名个性化。"梦想精灵屋"、"七彩阳光班"、"快乐创新班"、"小蜜蜂班"、 "金色太阳中队"、"蒲公英中队"、 "红苹果乐园"、"蚂蚁中队、"蜗牛班"、"小山鹰之家"等体现了班主任的育人理念。 
班徽有特色,班训、口号目标化。它代表着班、队的活力,体现了班级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
班歌改编+自创,表达班级成员整体精神风貌、希望和追求。
评比科学化、激励化。学校按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每学年对班级文化进行检查、考核,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深层次的管理与发展。
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精神
  为了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以革命烈士韩秉炀,建校的第一位校长陈尚芳为素材的人文文化背景,为少先队工作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为了让学生对韩秉杨的烈士事迹全面的理解。开展"颂英雄"演讲赛等活动。激发作为建小人的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进行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以"寻找英雄足迹,重走英雄之路"为主题,分层次地开展"英雄鼓舞我前进"传统教育活动。
开展以学烈士、学英雄为主题的读书、征文和演讲活动,如"让国旗在心中升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跨越时空的对话--写给烈士的一封信"等
校园文化建设,翻开了学生德育新篇章,促进了师生与环境和谐,师生之间和谐,学生之间和谐,学校和家长和谐。
让移动的花同样的开放
  学校现有教学班33个,学生1916人, 其中流动人口1129人(民工子女502人),留守儿童65人,三残儿童4人,低保儿童40人,单亲儿童378人。即使是南岸籍儿童也多为倒迁户和个体工商户,其家长家长素质也不高,随机调查280名学生家长学历:本科8人,占2.8%,专科21人,占7.5%,高中76人,占27.3%,初中135人,占48.5%,小学40人,占14.3%,这些家长有教育好子女的愿望而无教育策略和辅导能力,最直接的后果是班级学科的教学成绩难以提高。
接受这个现实后,学校领导到老师,认真反思: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建的现实不可改变,普及教育的使命不可推卸;温总理情系民工,我们也没有理由歧视民工子女。所以,我们决定丢掉对城市教育的幻想,倾注对民工子女的感情,牢记普及教育的使命,最大限度追求爱的公平,做到有教无类。借助课改,打一场低起点,多层次,小步走的翻身仗。
学校把帮助弱势群体接受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狠抓落实,门的认真摸清了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三残儿童、低保儿童、单亲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了专档案资料,对弱势群体子女与南岸籍儿童一视同仁。学校建立完善了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积极解决了502名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并严格按照物价部门审核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重视残疾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随班就读工作,使所有随班就读的残疾、低保学生接受和其他学生同等水平的教育。对该校40名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和4名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免收杂费、课本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总金额8341.19元;对在校的65名留守儿童制定了"留守学生"管理制度和关爱留守儿童具体措施及实施意见,并按意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完善了教学管理办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教育的阳光温暖。
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建国实验小学校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研究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精选校本研修项目,认真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围绕研修项目,搜集相关信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06--07学年该校校本研修项目有《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性探索》和《有效课堂校本教研探索》。本学年教师共撰写教学文章102篇,教学反思52篇,并有20多篇被选送到区教研室参评,有12篇获奖。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
成立语、数、艺、综合学科指导组,我们以学科指导组为单位,每周学科指导组开展2次学科教研活动,把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06--07学年我们组织同年级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107次,每次"公开课"各学科组同年级全体教师全程参与,真实评价,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提高了活动的含金量。在讨论、交流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