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调研11个领域 涉及36个子课题
2009-01-08 0
新华网消息 在教育部1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办公室调研组组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介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调研工作的进展。   韩进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调研工作共涉及11个领域。分别为:1、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2、推进素质教育研究;3、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4、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5、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6、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7、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8、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9、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0、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11、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   韩进介绍说,在组织专题调研时,上述11个领域分别涉及到36个子课题,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和推进素质教育研究两个专题。这都是涉及到宏观教育整体上的内容。主要是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研究重点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分阶段实施的目标和保障目标实现重大政策和重大措施。   第二部分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研究,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四个方面。主要任务是提出本领域的发展目标、政策举措和阶段性的目标,以及实施的重大项目和采取的重大政策举措。   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教育的改革与公平,包括教育的公平与协调发展,还包括改革与制度创新。公平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提出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具体的政策目标。改革与制度创新的研究重点是考虑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和重大措施。   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教育的条件保障。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还包括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根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详细介绍(根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这次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下了很大力气组织了规模比较大的调研活动。2008年8月份,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规划纲要》工作方案以后,10月份刘延东国务委员又召开《规划纲要》工作小组会议,审议了《规划纲要》调研工作方案。在这里补充一下,《规划纲要》制定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家宝总理任组长,延东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务院相关部门,大体上有这样几个部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由这些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由这些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组成了工作小组,是这样的一个结构。   下面我分五个方面给大家报告关于调研工作的基本安排。   第一,关于调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全面分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机遇和挑战,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全面把握国际国内教育发展趋势。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发展思路、基本政策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要求,特别要提出20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系统研究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围绕制定若干分地区规划纲要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及民办教育、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等分领域专题规划,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调研。   第二,关于调研工作需要坚持的指导原则。   1、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以人为本,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坚持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操作性。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需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发现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相结合。政策建议既要体现战略性、前瞻性的要求,又要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按照不同的需求和供给条件提出目标和政策选择方案,注意与科技、人才、人口等其他规划的衔接。   3、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摒弃各种先入之见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积极创新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改革促发展。坚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意性。   4、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发扬民主,依靠群众,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重大问题和《规划纲要》草案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搭建有利于民意表达的平台,畅通有利于民意表达的渠道,鼓励争鸣,使调研和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促进决策的民主化。   5、深入研究,突出重点。全面分析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现状,综合考虑学龄人口、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未来做出科学预测,明确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总体规划与专题规划、近期与长期目标、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在深入研究、充分听取意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的症结,重点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长期困扰教育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充分吸纳和运用各部分和教育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精力,重点突破。